针对天通苑地区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尤其是初高中阶段),结合清华附小天通苑校区扩建计划及周边闲置地块潜力,以下为系统性可行性建议方案,分为三部分核心改造方向:
一、二期项目功能调整:小学扩建转为初中部建设
-
生源需求与资源错配的修正
当前二期扩建计划为新增24班小学(共增960个学位),但天通苑北街道14万人口中,小学学位压力已通过一期(24班)和昌平一中小学部得到部分缓解;相反,初中缺口高达3所(按16万人口需配3所初中的标准)83。
建议:将二期新建的1.89万平方米校舍(原规划教学用房、报告厅等)直接调整为初中部,承接清华附小本校毕业生。既可避免小升初资源断层,又能实现“九年一贯制”连贯教育810。 -
空间设计与学段适配优化
-
原规划中的“阶梯图书馆”“风雨操场”等设施更契合中学生发展需求,适合开展学科拓展及社团活动16;
-
二、东北闲置地块高中部建设规划
-
地块选址与土地性质匹配
-
目标地块:天通西苑二区西侧(奥北森林公园附近)已规划教育用地,属《回天控规》明确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预留地,面积满足30班高中规模38;
-
现状:该地块目前为林地,市政基础薄弱(需修路、架桥),但规自委已启动树木伐移(2024年11月完成),2024年12月可取得施工许可3。
-
分层建设与名校资源导入
-
优先建设高中部:在整体规划中率先启动高中区块(非等待12年一贯制全建成),采用“分区验收、分段投用”模式;
-
联合名校承办:引入清华附中或人大附中联合办学(参考清华附小一期合作模式),解决优质师资短缺问题210。
-
低碳技术与社区融合设计
-
延续二期项目的绿色标准(如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降低运营成本16;
-
配置独立体育场馆及实验室,课后向社区开放,弥补天通苑文体设施不足49。
三、资源整合与实施保障
-
跨部门协同机制
-
成立“天通苑学校建设专班”,整合教委、规自委、街道三方权限,压缩审批流程(参考房山区“2天拿规划许可”经验)8;
-
同步推进市政配套:优先修建中滩路西延段及跨天通河桥梁,解决地块通达性问题3。
-
动态学位调配与政策倾斜
-
将昌平一中天通苑校区现有高中班(2班)并入新高中,扩招至30班,避免资源碎片化3;
-
对非京籍考生实施“校额到区”政策,提升本地升学率,减少生源外流38。
-
资金与时间计划
以下为关键节点管控表:
阶段 |
时间节点 |
责任主体 |
重点任务 |
初中部调整 |
2025年10月 |
区教委、清华附小 |
课程方案调整、师资招聘 |
高中部开工 |
2025年12月 |
区规自委 |
土地移交、施工许可审批 |
首批招生 |
2026年9月 |
区教委、承办校 |
高一/初一各招10班 |
四、预期效益与风险评估
-
效益:
✅ 三年内补齐天通苑K12教育链,解决27万人口“无高中”困境38;
✅ 初高中一体化节省通勤成本(当前初中生赴中滩中学需穿越无红灯涵洞,安全风险高)8。 -
风险应对:
⚠️ 资金压力:申请市级“回天计划”专项补助,搭配社会资本(如顺天通集团旧址改造基金)7;
⚠️ 生源波动:建立入学数据库动态监测,预留20%教室弹性改造为实验室或自习中心。
· 总结
· 天通苑教育困局源于规划滞后与跨部门协作低效,而非资源绝对短缺。通过功能置换(小学→初中)、闲置用地激活(高中优先建设)、政策捆绑推进,可在2年内以较低成本实现学段全覆盖。此方案既契合《回天控规》目标,亦回应了居民对“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核心诉求,建议作为昌平区“回天行动”重点项目加速落地。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苑里大变样了,小学资源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迫切希望可以解决初中学段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
鼓掌,希望官方也能多听听民间思考的声音。
高中有非京籍考生?
楼主辛苦!感觉合理,比较专业。清华长庚医院有不少的医务人员居住在中苑的公祖房那里,长庚的职工也有相当的需求,比如附小加开托班、周边再开设初中和高中均由清华教育集团承办。再加之艺术中心周边的人才房入住率的不断提高,整体人员素养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未来可期。
怎么那么像AI写的......请问这是政府发布的公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