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社区动态 社区动态 关注:545 内容:12772

    一位北漂眼里的天通苑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天通苑社区网 > 社区动态 > 社区动态 > 正文
  • 社区动态
    • 6
    • 区治安员
      天通苑原创达人

      作者@北漂老农

      离开天通苑的当天飘起了雪花,这为我与天通苑的告别添了些伤感。毕竟从2012年夏天至今,我在天通苑居住了近13年之久。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最初居住的地方不算天通苑,而是紧挨着天通苑西三区的城中村,属于“泛天通苑”地区。但这并不妨碍我与苑里几十万居民共享龙德、华联、文化艺术中心、清华长庚、公交地铁的商业、文化、医疗、交通资源。这样的城中村北京有很多,它们有一个比城中村、自建房好听一点的名字——公寓。公寓们大多散落在五环外,低矮破旧、阴暗潮湿,但胜在租金便宜、交通相对便捷,是每个低收入北漂的理想居所。

      我住的公寓进门是个开间,放了床、衣柜和一张小小的书桌,加上厨房和卫生间,统共不到20平米,每月房租1000块,水、电、网、物业、供暖单算。那时候,我刚从马驹桥每个月600块的客厅里搬过来,满心的欢喜雀跃。毕竟,这与我以往住过的二环里暗无天日的地下室、西三环比我年龄还大的床位房、燕山脚下周口店猿人遗址旁的实习宿舍比起来,综合条件好多了。公寓外面的烂泥地、臭水沟,窗外荒草地里窜来窜去的大老鼠们,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关起门来就是一方自己的小天地。

      在公寓里历经一年四季后我才发现,问题远远不止烂泥地、臭水沟和大老鼠那么简单。

      春天,狂风掀起的沙尘会从手指粗的窗户缝隙里钻进来,厨房窗边儿放电磁炉的简易折叠桌便蒙上了一层细细的尘土,每次做饭时都要重新刷一遍锅碗瓢盆;夏天,骤雨随着疾风从窗台上拖着尾巴在屋里的墙面上画出一条长线,潮湿闷热很快就给贴墙放的衣柜里催生出一层灰色的霉菌;秋天,除了外面飘进来的枯叶杂草让人烦恼,半夜开灯常常打乱蟑螂们的Party;冬天,二房东烧的暖气形同虚设,雪过天晴后屋里的水汽与屋外的冰雪内外夹击把窗户冻得结结实实,但屋里的温度并不会因此提升分毫。

      公寓的用水似乎也不是正经的自来水,一场大雨过后水龙头里流出的水往往颜色发黄,静置一会儿盆底就是一层泥沙。厨房的简易吊顶曾经变身“掉顶”,薄薄的塑料板甚至连我的酱油瓶子都没砸倒。因为漏水的卫生间,楼下的小情侣上来找过我多次,我也找过楼上的邻居多次。从地铁出站穿过天通苑西二区、西三区走回家,我常常会抬头看看两边高大的楼房和密密麻麻的窗户,想着什么时候才能住到真正的天通苑里去,最后还是因为省钱而继续窝在公寓里。

      201711月,大兴的一栋公寓发生火灾,十余人遇难、数人受伤。经此一事,北京对全市的自建公寓展开了清理排查,我租的公寓也不能住了。那几天,整个公寓片区突然变得躁动起来,楼上楼下全是搬家的邻居,天通苑里对外出租的房源也变得紧俏起来。从某中介手中签下天通苑西一区紧邻地铁站的一间主卧后,我浑身上下只剩1200块钱。

      搬家后,空间变大了,沙发、空调、书桌、衣柜、洗衣机一应俱全,宽大的卫生间甚至还有一个浴缸!虽然是4户合租,要平摊水电费、共享厨房,但生活品质着实提升了一大截,我再也不用澄完泥沙后一件接一件的搓衣服了。春秋不用吃土,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就连水培的富贵竹都能养到一米多高,窗台上原本一颗的虎皮兰分生出了好几盆。书架上摆满了我喜欢的书和各种没用但有趣的小玩意儿,从毕业到真正住进天通苑的一间房子,我用了5年。

      租客流动性大,好在我遇到的合租室友人都很好,相处几年下来大家从未闹过什么大矛盾。我不是个迷信的人,但那间屋子的“风水”确实对我很友好,工作、生活都很顺利。只是随着不断跳涨的租金,室友们开始陆续搬走。先是住进来没几天的小殷,然后是做IT的女孩丹丹,后来是帅气的凯凯,然后是我,我搬走时隔壁某大厂的程序员小韩还在。大家偶尔还会聊一聊,朋友圈点点赞。搬家是北漂的常态,在这种“临时生活”状态下,合租室友们虽然交浅言浅,但很容易“共情”,即便没什么往来,也能理解彼此的心境。

      我们楼下有个小小的花园,种满了迎春、山桃、杏树与海棠,每年春天各色花木次第开放,从厨房的阳台看下去十分漂亮。有两颗山桃每年开花都很早,疏影横斜的花枝开满一树很是耀目。可天通苑的物业在修剪花枝上实在不怎么专业,只会把低垂的枝条全部锯断,于是花木们只能直愣愣地往高处蹿。疫情封控那几年,这些花木带给我莫大的安慰,看见花开便总觉着生活有希望,有盼头。这些花我一看就是6年,即便后来搬到西一区的另外一栋楼,只要到了花开的季节,我总愿意下班的时候拐个弯儿在树下站一会儿。

      从楼下满是花木的楼栋搬到另外一栋塔楼,原因无他,唯房租从最初的2800块一路攀升至4200块。这栋塔楼位于西一区的最东边,距离地铁站步行需要10分钟。楼下的花圃里没有花木,只有几棵松树、两棵枣树和一抱粗的白杨树随意的散落其间。去年,一棵枣树突然“疯了”,原本稀疏有序的枝叶间长满了一簇簇细碎的枝叶,整棵枣树像插满了一把把炊帚。疯了的枣树不光结不了果子,还会把疯病传染给其他枣树。某天下班回家,疯枣树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紧贴着地面的树桩截面。原来,植物发疯也会讨人嫌。

      说到塔楼,位于龙德广场后边儿的四栋塔楼可谓是天通苑的“地标性建筑”。地铁一过立水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四栋二三十层的塔楼,配着蜿蜒而过的清河,颇有些“宝塔镇河妖”的气魄。楼顶的“天通苑”三个大字夜里煌煌如炬,照亮了天通苑人的回家路。龙德广场我经常去,但这四栋塔楼从来没去过。某年秋天打疫苗路过塔楼,惊喜的发现这里竟然藏着一个规模不小的街心花园。下沉广场、欧式雕塑,咕咕叫的鸽群配着漫天的黄叶,构成了独属于天通苑的秋日浪漫。

      天通苑很大,毕竟是顶着“亚洲最大社区”的名头“出道”的,所以像塔楼下的街心花园这样的“宝藏秘境”在天通苑还藏了不少。据说天通艺苑也很美,只是我在天通苑住了这么多年也没去过,旁边的国泰百货倒是去过几趟,整条商业街亲切的像老家县城。

      这几年,天通苑的变化很大。

      我曾住过的公寓和旁边的菜市场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面积巨大的奥北森林公园。十几年前早高峰限流要绕10分钟才能进的地铁站现在人变少了,新开的17号线天通苑东站分流了部分5号线的乘客,早高峰的乘车体验变好了。天通苑站外集中连片的小吃车没有了,二房东“租房吗、看房吗”的吆喝声也少了,地铁站外的道路更畅通了,在天通苑租房踩的坑变少了。家门口正在修整的太平庄中街更宽敞了,立汤路也要重新拓宽整治。

      清华长庚医院的运营与二期的建设,成功解决了天通苑人看病不便的难题。我去过无数次的小西单商场,除了常规的打折品牌鞋服,地下开了菜价便宜的生活超市,一层今年又新开了爷爷奶奶们喜欢的布店。我看着天通苑华联从百货转型为商场,也看着天通苑五区的大鸭梨烤变成紫光园。街上的门头和商场里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龙德广场的家乐福都闭店好几年了,但迪卡侬、百安居、翠微百货多年来始终屹立不倒。

      货车发动的那一刻,十几年天通苑生活的片段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曾经为办居住证跑过的平西府,找房子到过的燕丹村,买蛋糕的好利来万优汇店,无所事事瞎溜达的祥和古玩城,挤了十几年的5号线,吃惯嘴的阿依莎西北美食、祝氏羊蝎子、驴肉火烧……这些生活的碎片都被甩在了身后。这两年,“有钱不住天通苑 落难必闯马驹桥”的梗在网上爆火,恰好这两个地方我都曾住过。别人的调侃,却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碍于房山与天通苑的距离,可能以后我都不会再回天通苑了。临行前,我特意去了趟曾经住所下的小花园,没想到几棵山桃花开正盛,我在站树下拍了好几张照片留作纪念。早上发了一条朋友圈,收到了小殷和凯凯的点赞,凯凯还给我发来了几年前加班到凌晨回家时拍的山桃,漆黑的夜空里繁花满树,像极了在北京努力生存的我们。天通苑里有我带不走的青春过往,我能带走的只有苑里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希望。

      再见,天通苑;保重,天通苑。

      小区楼长

      写的真好,在困顿的生活中,作者发现了许多美好之处。这些美好如同明媚的阳光洒在他每日的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瞬间都充满了温馨和欣喜。通过这些微小的快乐,作者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热爱。

      回复
      小区楼长
      写的好
      回复
      优秀居民

      文笔真好,应该是位热爱生活的人。欢迎再来。

      回复
      优秀居民

      慢慢的记忆,看到了青春,奋斗,成长,天通苑的变化就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就是平凡的每一个人的成长记忆。

      感谢分享!有经历的人多,但能写出来分享的人太少!

      点赞!!!

      回复
      优秀居民

      文笔我不太懂,但是人品一定很好,很懂得生活,很会生活。

      回复
      区治安员

      笔者是位积极乐观有知识、有文化、有正能量的人。曲折、艰辛是必修课,乐观的你未来一定可期!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小程序

      • 天通苑社区网
      • 天通苑生活圈

      分享

    • 任务
    • 发布
    • 模式切换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