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聊了许多昌平的话题,但很少涉及到昌平区的东南地区。原因可能是昌平东南地区现在已经成为“天通苑地区”,许多村落都消失了,聊起来大家也都陌生。实际上天通苑地区就是过去昌平区的东小口地区。
东小口,在昌平区东南,曾为东小口公社,1982年称东小口乡,1997年称东小口镇。1999年,霍营乡的7个自然村合并到东小口镇。2012年12月31日,东小口地区正式“一分为四”,东小口镇、天通苑北、天通苑南和霍营三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未与霍营乡合并之前的东小口镇,东南与朝阳区来广营和洼里地区接壤,西南与海淀区清河镇接壤。东西长4.7公里,南北约4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有9个自然村,贺村、太平庄、兰各庄、店上、单村、芦村、中滩、东小口、陈营等村。
贺村,明代村,村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原称贺家村,后简化为贺村,村民姓氏有贺、伍、于、宋等,其中的贺姓,是明代贺家村的原始居民。贺村是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自然村,据传说贺村的来源是,明朝初年,为防止蒙古残余势力反扑,明廷对燕山山后地区坚壁清野,将张家口地区的百姓迁入居庸关内落户安家。从山后地区迁居到北京地区的百姓中有贺龙、贺虎两兄弟,在昌平东南地区选择了一块荒地,开始建房造田,开荒种地,娶妻生子,渐渐地形成了村落,并以姓为村名,延用至今。贺村现在已经拆迁改造,旧村痕迹全无,村民大多居住在贺村新村小区。
太平庄村的嵩年墓碑
早年间贺村中有一座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佛寺,村民俗称它为和尚庙,佛寺分前后进两大殿,寺门前有两棵沧桑古槐。进入寺门,有一座三开间的屏风门,平时屏风门中门紧闭,拜佛烧香之人只走两侧小门,屏风门内是前殿,东西两侧各有配殿。穿过前殿,后殿院西南有一眼甜水井。据村中老人相传,庙中种植有葡萄,曾挖出由葡萄根天然形成的藤椅子、藤床。这座寺院解放后成为了贺村小学,前殿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因要改建成学校才被拆除。
太平庄,清代村,村域面积4.1平方公里,原村消失,已经成为天通苑的一部分。村中有嵩年墓,嵩年是清道光年间承办东陵事务总管、内务府大臣,死后安葬于此,他的墓地规模宏大,占地25万平方米。后来由于修建天通苑,将其墓地的墓碑向西移。墓碑碑文记录了嵩年的母亲对其的养育之恩。
店上村,清代村,村域面积0.4平方公里,清代成村,原称南半壁店村,后简化称店上。
单村,明代村,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原称单家村。
芦村,明代村,原称卢家村,村域面积0.8平方公里,村民姓氏为洪、闫等。
中滩村,清代村,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以地貌得村名,村民姓氏有姚,邓,史、邱等。
东小口村,清代村,与海淀区西小口村东西相对。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村民姓氏有奚、魏、王、李等。
陈营村,明代,陈营是明朝官军储存牧草的城堡,上世纪九十年代,陈营村还有城堡夯土墙遗存。明亡后,东小口地区因是明朝官地,被八旗满洲圈地,分配给满洲贵族,陈营城堡空置,旗人招徕各地农民耕地,入住陈营城堡,其中,陈姓人家人口最多,被称为陈家营。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村民姓氏陈、李、金等。
兰各庄村,清代村,原名蓝家庄,最早由蓝姓村民居住,后形成了村落。
提到天通苑,北京人首先想到的是那里的黑中介、群租房、睡城、地铁超堵、人口巨多,这是大部分人对它的负面评价。天通苑小区建于1999年,以原太平庄村为核心,总共有645栋楼,相当于70个普通的小区,占地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却拥有40万人左右,如果加上地下室和群租房,大概会有70万人左右。这个人口数量,放在中国西部地区,快赶得上一个地级市的人口了,而天通苑却占地不到8平方公里。附近的三个地铁站——天通苑、天通苑北、天通苑南,这三个地铁站要平分几十万人的出行,每天的早晚高峰期其实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成千上万的人挤在同一个地铁口,进站就得半个小时。
天通苑小区所在地是东小口镇,按照常规,小区的名字应该与当地的地理名称相符合。但天通苑三个字,跟东小口镇任何一个地名都没有关系。那么有些朋友就很好奇,天通苑名称的来历。这个来历要从天通苑小区的开发商说起。天通苑的开发商是“顺天通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哈尔滨人田在玮和佟佐仪夫妇共同成立,佟佐仪担任公司董事长,田在玮担任公司总经理,负责项目具体开发事宜。上世纪90年代,田在玮担任哈尔滨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哈尔滨住宅新区开发建设总指挥部指挥和哈尔滨市综合开发建设总公司总经理,曾在哈尔滨开发15个楼盘的经济适用房。
1998年,北京市开始启动首批经济适用房建设,北京市城建办负责人到建设部取经,当时建设部向其推荐了在哈尔滨有过成功开发经验的田在玮,由此,田在玮开始与天通苑结缘。1998年天通苑项目启动,让田在玮一战成名。天通苑落成,小区名称就以田在玮和佟佐仪两个人的姓“田、佟”的谐音(田佟院),命名为“天通苑”了。田在玮之后的身份,除了顺天通开发总经理,还身兼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黑龙江市委副主委、北京黑龙江商会会长等职。
规划中的昌平新城东片组区
天通苑小区建于1999年,是昌平区土地财政的第一桶金,尝到甜头的昌平区,又在2003年,在天通苑西侧的回龙观地区原北郊农场建设了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形成了昌平区南部的两个睡城,即现在的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占地面积高达63平方公里,人口达100多万的“回天地区”。随着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多,昌平区老城区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无地开发,昌平区政府计划搬迁到南邵镇北邵洼附近,昌平区又在昌平南邵镇欲打造“昌平新城”。
北京地铁昌平线在方案比选时,为了带动昌平新城东片区(即南邵镇)发展,设置了南邵和北邵洼一南一北两个站点。昌平线一期2009年开工,线路站点和规划在此之前就已经确定。随着昌平新城规划的实施,渐渐地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昌平区开始出现了人口倒挂问题,即外来常住人口大于本地户籍人口,而从昌平新城来看,新城是一个典型的以住宅为主的新区,如果昌平新城东区完全建成入住,南邵镇大概率会成为继天通苑、回龙观之后昌平区第三个睡城。第二个问题是天通苑、回龙观的房地产大规模建设,显现出来城市公用设施如交通、教育、医疗等设施不配套,满足不了居民需要,房地产大规模所带来的睡城对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远大于当初的土地财政收益。最近几年,北京市在城市人口政策上,要求昌平区既向外疏解人口,又需要承接城六区疏解的人口。所以,昌平新城的规划和定位,在这十多年中也不断的更改和优化。
总得来看,无论是回龙观还是天通苑,虽说都是代表了昌平区的大型住宅区,但在居住层面都是病痛,虽然制定实施了“回天三年计划”,但也是一个修修补补的还欠账工程,昌平急需要一个地方可以证明自己在北京的价值。这个地方,就是目前昌平区纵力打造的未来科学城。
转发自:跟随高建走昌平
这么看,天通苑还真的是太平庄村,叫太平庄也没毛病
东小口拆干净了
天通苑小区建于1999年,是昌平区土地财政的第一桶金,尝到甜头的昌平区,又在2003年,在天通苑西侧的回龙观地区原北郊农场建设了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形成了昌平区南部的两个睡城,这是错的,回龙观也是1998年开始策划和实施的,而且由当时国务院副总理主抓。
田是当时的住建部一把手点名调来北京开发天通苑项目的,回龙观是北京市首开(天鸿公司)的项目,天通苑当时建设就是一路绿灯,田老板背景硬的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