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群里有人让分析2025年7月14日至15日的城市会议对于地铁建设的影响。
一句话,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
而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地铁18号线,正是落实这个思路的代表线路。
今天的文章主要有:
01 存量时代,“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
02 18号线的三五三模式
03 从五亦线贯通看18号线的未来
城市会议没有提到地铁、轨道交通的任何文字。
其实没提就说明了一切。
下一个阶段的城市工作,地铁不是主角,连配角都不太算了。
而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化规划,只能说之前的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刚好踩中了风口。
人口(没有几个比天通苑和回龙观人口更聚集的区域了)
产业(海淀的软件园,如果不够的话还能换乘16号线)
城镇(天通苑、回龙观、软件园都是成熟的建成区)
交通(地铁18号线)
18号线(马连洼-天通苑东) 全长大约19.2km,一共有11座车站,平均站距约1.9公里。
等到未来18号线马连洼到天通苑东全线贯通,远期连接16号线、19号线、13号线、8号线、5号线、17号线、21号线。
北部联络舍我其谁。
02 18号线的三五三模式
2025年计划开通的18号线一期,先期换乘8号线、5号线、17号线。
18号线发挥优势,打造回龙观和天通苑之间的“回天快线”。
而18号线最终形成的三五三模式,也形成了一个新的示范。
三五三模式,指的是11个站点分为三组,分别是天通苑3站,回龙观5站和上地片区3站。
天通苑3站,串联了5号线和17号线、未来的21号线。让地铁对于天通苑的覆盖从南北拓展到东西。
回龙观5站,显著加密回龙观的地铁覆盖,形成了北有8号线、中有18号线、南有13号线的回龙观地铁网。
上地3站,覆盖了软件园,连接了海淀山后地铁16号线,未来潜力巨大。
这样的三五三模式,叠加了本身大站距,让地铁分组设站,改变了均质的1公里左右一站设计,提升了组团之间的速度,同时组团内多设站增加覆盖。
最终设站总数11个,不算多,但是覆盖很好,虽然看上去不均匀,但未来效益更好。
*18号线首通段走向示意图*
03 从五亦线贯通看18号线的未来
但从全网来看,5号线23个站点,亦庄线14个站点。
而五亦线的贯通工程实施后,里程会明显增加。
*五亦线*
18号线一字线的状态下只有11个站点。
而18号线与19号线长度与站点数量均类似,有19.2km,11个站点。
未来18号线一字线稳定运营之后,会形成新的出行走向。
届时,根据未来的出行走向数据进行分析,18号线的功能有望进一步强化。
至少18号线开通初期,会成为昌平海淀之间重要的连接线。
看到这样的一条线路,昌平东边的区怎能不心动。
转载的话最好有个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