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通瓶颈:通勤效率低下,轨道建设滞后
现状:北七家镇当前轨道交通覆盖不足,以镇政府为圆心、半径3公里内无地铁站,最近的5号线天通苑北站距离约4公里,导致居民通勤依赖地面交通,拥堵严重。
规划进展缓慢:
地铁17号线支线:虽已纳入北京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但预计2027年才能落地,且线路仅设海鶄落站、北七家站,覆盖范围有限。
北部联络线(M33号线):尚在研究中,审批结果未定,短期内难以缓解交通压力。
公路交通待优化:北清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预计2024年9月通车,但北七家段(东段)发展滞后,与海淀、未来科学城的快速联动尚未实现。
2. 产业空心化:缺乏龙头项目,产业链不完整
定位模糊:北七家被规划为未来科学城的“职住区”,但产业功能薄弱,未能有效承接科学城的研发成果转化。
项目落地缓慢:
北七家工业园区:虽定位为先进能源产业节点,但截至2024年仅完成首宗土地入市,未来星科低碳产业园、恒泰万博智能钻井研发基地等项目仍在建设中,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成果转化基地:2025年规划的歇甲庄村A地块将建设住宅、教育及配套设施,但产业用地占比未明确,可能进一步弱化区域产业功能。
竞争压力:昌平区新房供应量大,北七家面临来自东小口、生命科学园等板块的竞争,去化压力显著。
3. 配套短板:教育、商业、医疗资源不足
教育均衡化挑战:虽引入西城、海淀知名教育集团,但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深层次问题仍未解决,区域教育水平与海淀存在差距。
商业配套缺失:缺乏中高端商业设施,区域界面待开发,居民消费依赖外部商圈(如天通苑、未来科学城)。
医疗资源匮乏:区域内无大型三甲医院,医疗配套需依赖周边区域。
4. 区域定位矛盾:职住平衡与居住属性冲突
职住失衡:北七家被定位为未来科学城的职住区,但产业功能薄弱,导致“产城分离”现象突出,居民需跨区域通勤。
居住属性过强:大量住宅项目(如金辰府、硅谷ONE)入市,但产业、商业配套滞后,形成“睡城”效应,制约区域活力提升。
啥都没有,就一个山姆也带动不起来,科学城里的几家企业有班车进城,都回城里消费去了,剩下的看着围墙修得高,以为里面有企业都是空的……科学城点个外卖都费劲,房子修的再多有啥用!17号线终点站就上下班有点人,平时也没有啥人,唉!还有永远在修的路。
北七家的村里经济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小区经济和商场经济基本没有
未来科学城自己都费劲想辐射北七家有点难
一个讨论北七家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的帖子里,还在撕定泗路还是海鶄落应该哪个设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了
发错地方了吧,北七家自己建个社区网吧
包容性能不能强一点,我泱泱大天通苑,几十万人的居所,这点容人之量还是要有的!
楼上所列的北七家问题,除掉第一项,天通苑同样适用。,
听说五环外要放开限购,欢迎富豪们来天通苑买房
"北清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预计2024年9月通车",这个明显错误,是抄的之前的发帖或新闻吗?
未来科学城早凉凉的项目了,在这里,领导的意志高于一切,未来科学城这10几年发展早已经凉凉了,从国家级项目跌到成了昌平区的项目,连北京市的项目都算不上,北京市的重点项目都在亦庄和通州副中心。未来科学城就是个大企业安排在这里弄成也研究院性质的单位,没多少人力需求和服务业需求,而且各单位都有食堂,根本带动不起来附近的商业,所以未来科学城不少区域就别想着外卖了。能想象,现在未来科学城有的企业其中的区域,是附近小区里做的盒饭,装在保温箱里在门口售卖吗?
我在未来科学城,那个电子信息安全基地上过两年班,当过两年机房运维,里边食堂可不是免费的,一点不比自己外边吃便宜,班车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大部分人坐不上这班车,而且不是所有单位都有班车,基本都是公交通勤到天通苑北站换地铁, 能做班车的基本都是住城里被派遣到北七家园区的领导和在编员工,而且未来科学城大多数都是研究院性质,行政的多,不需要那么多人,体量带不起来,那边的房子,金茂府之类的,那些员工也照样买不起, 里边不少应届的租在东三旗着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