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拆迁热点区域,详细规划来了!连地名都安排妥了!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和《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一2035年)》的要求,提升区域空间环境品质,推动城镇化建设,昌平区政府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编制了《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南部组团CP02一0701、0704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2年一2035年)》。
CP02一0701、0704街区坐落于昌平区北七家镇南部,属东三旗村、燕丹村、南七家庄村、歇甲庄村行政范围。东部、南部毗邻顺义区、朝阳区,北侧紧邻未来科学城,西侧紧邻天通苑居住组团,包括3个生态复合街区、1个建设主导街区,规划范围约1251.78公顷。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功能定位:近回天与未来科学城地区的城绿交融、城乡协同、配套完善的高品质宜居组团。
发展目标:推进城乡治理和谐与职住平衡,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城市环境,补足回天单元城市配套设施短板,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建设成为昌平南部近中心城区的生态、绿色、宜居的高品质社区。
两线三区
集中建设区面积约441.79公顷,生态控制区面积约为274.97公顷,限制建设区面积约为535.02公顷。
集中建设区:生态控制区:限制建设区=35:22:43
空间结构
两核:位于CP02一0701街区的产业发展核与位于CP02一0704街区的综合服务核;
两带:以河流水域构建滨水活力带;以生态空间及多条生态慢行廊道构建生态绿带;
四区:在四个集中建设片区内打造三个生态宜居片区及一个预留发展片区。
城市风貌
塑造城绿交融、清新明亮的城市风貌
依托生态景观本底,打造滨水活力带、慢行绿道等生态游憩空间,构建绿围水绕、城绿交融的生态环境;通过风貌分区管控引导、节点地标及天际线设计,塑造尺度宜人、开合有度的城市风貌及空间形态;提升多元公共空间品质,营造生态宜居、舒适便捷、开放通透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
规模控制
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6.08万人
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447.77公顷
民生设施
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满足不同年龄段需求的公共设施体系,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配置,满足居住和就业人群生产生活服务需求。鼓励公共服务设施复合利用,多元化供给。加强建设管控,为各类灾害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置、人员与物资集散预留空间。
构建供给丰富、服务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街道级公共文化设施2处,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7处。
坚持绿色发展,增加教育资源投入,补足区域基础教育短板;规划基础教育设施13处。
构建多元共享、特色突出的体育设施体系;规划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3处,室外活动场地9处。
形成立足基层、结构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7处。
建成均衡优质、精准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规划机构养老设施3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7处,社区助残服务中心4处。
规划户籍派出所2处;规划固定避难场所8处,紧急避难场所10处;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用地面积达到3.77平方米。
绿色空间
塑造类型多样、充满活力的绿色空间
规划结合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塑造绿色生态、水岸交织、多元复合的整体蓝绿系统。重点打造景观节点、滨水开放节点,穿插景观廊道,提升片区整体环境质量。结合多种生态空间、公园绿地、慢行绿道等景观要素,缝合街区内外的慢行系统,有机融合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形成多元活力的绿色空间。
交通规划
构建内外有序、绿色便捷的道路网系统
注:此图为方案阶段成果,最终以规划审批为准。区域内涉及轨道交通17号线、R6线(17号支线),其中区域内的轨道交通17号线已建成,轨道交通R6线(17号支线)目前仅有阶段性方案,最终线位、名称以规划审批为准。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系统与街道空间尺度,集中建设区内道路网密度达9.95公里/平方公里,完善地面公交系统,提升公交线网密度,有效织补公共交通;鼓励停车资源挖潜与有偿错峰共享、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基本车位停车矛盾;依托城市道路与绿道系统,塑造环境优美的步行与骑行环境,促进绿色交通发展。
地名规划
构建序列化、系列化的地名系统
遵循”尊重历史,体现规划,好找易记,方便使用”的原则,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定位,保持”东三旗”、”燕丹”、”南七家庄”、”歇甲”、”清河”地名文脉的延续性,以”旗”、”驰”、“燕”、“南七家”、“清”作为主词,以”昌、平、芳、宁、颐、和、青”等美好寓意词语作为辅词,开展道路、桥梁等地名规划,构建序列化的地名系统,展现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
这不早就发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