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解“急难愁盼”,专挑“疑难杂症”,在区政务服务中心的 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格外醒目,这一特殊的窗口专门收集办事人遇到的各类“疑难杂症”。今天,就跟随记者一起探寻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是如何办成事的。
翻开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接待记录本,通过上面的联系信息,记者对在这个窗口反映过问题的部分群众进行了回访。听他们“奇奇怪怪”的故事,分享办成事的喜悦,同时也感觉到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前不久,戴先生来到反映“办不成事”窗口。他称自己在线上办理营业执照变更业务时因操作有误,导致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与备案项目不一致,需要重新修改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但碍于线上操作规程不清晰,无法办理成功。
虽然已过工作时间,但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为戴先生提供“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协助他在自助服务机上办理经营范围变更业务。“没想到下班时间也能办理业务,我下午5点才来,想着先到‘办不成事’窗口咨询下,隔天再过来办理,工作人员马上为我提供了延时服务,耐心指导我办理变更事项。” 戴先生说。
第二天,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就向群众交出了“答卷”,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和备案卡以快递的方式寄出,戴先生在第三天一大早就收到了,他高兴地说:“办营业执照像网上购物似地送上门,太方便了。在办事时难免会遇到未能成功审批等情况,有这样一个窗口,畅通诉求反馈渠道,体验好了许多。”
一件“办不成的事”反映到这个窗口,就有人帮忙想办法。区政务服务中心工商业务窗口负责人史宇恒告诉记者:“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群众办事需求比较复杂,单一窗口可能解决不了,就特别设立了这个窗口,帮助群众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一对一”服务,注重帮助解决“窗口外”的问题,让事尽力“办成”,是这个窗口设立的初衷。
记者采访发现,群众通过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最终办成的事,无一例外,均是在正常窗口难办理的“疑难杂症”。这个“小窗口”既是有理可讲的“突破口”,也是柔性关怀的“暖心口”。
此前,一对老夫妻来到大厅,想为其经营的餐馆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由于正值办事高峰期,群众可通过大厅配备的电脑进行网上平台线上申报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这可让这对不会用电脑的老夫妇一时犯了难。看见老人焦急徘徊的身影,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工作人员主动上前询问。了解到老人的孩子都不在身边、自己又不知如何使用大厅内智能设备的情况之后,工作人员主动为老人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工作人员将老人带到自助电脑前进行辅助操作办理,对于系统中显示的各项条例,工作人员逐条进行讲解,针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办理中缺少的材料,工作人员手写到纸上,字也写得很大,方便老人清晰查看。随后,老人利用中午的时间,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在下午两点半,就办理完成了食品经营许可相关业务,现场就拿到了许可证。老人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帮了我这么大的忙,真是比我自己的孩子还贴心!”
“当时大妈给我们点赞,她说反映‘办不成事’窗口这个名字特别正气。”自己的服务得到了认可,让窗口工作人员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记者在大厅蹲点发现,与正常窗口相比,来到这个特殊窗口反映问题的群众并不是很多。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充分利用政务服务大厅进驻部门多、平台广、政策清、业务熟等优势,将原有单兵模式转化为集团统筹工作方式,制定了全区联络机制网络图,灵活运用便民惠民政策,让办事企业、群众在遇到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时,真正“有地找”“有人管”“不求人”。
一个办事“小窗口”,何以解决政务服务“大问题”?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5个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组建了反映“办不成事”工作小组,并建立了工作台账、工单派发、提级响应等工作制度,按照“受理-分类-转办-办结-反馈”的 “5步工作法”闭环工作机制。现场不能协调解决的问题,将由“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向相关单位派发“工单”。收到“工单”后,保证简单问题即受即办,一般问题5个工作日内解决,复杂问题10个工作日内解决。
从“办不成事”到“办成事”,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体系。区政务服务中心除开设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外,还增设了12345热线、意见箱等问题反映渠道,充分发挥政务服务部门协调沟通的优势,不但受理企业群众在政务服务大厅的相关咨询、投诉,跟进协调督促问题解决,还对企业群众进行回访,确保企业群众提出的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能落实。
据统计, 自2022年1月至今,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累计解决260件疑难问题,实现企业群众办事问题快速、圆满解决。
【编辑手记】
编辑发现,在“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的深入推进下,围绕“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昌平政务服务的服务理念与模式正在转型升级,像“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样“更进一步”的服务举措越来越多。
线下窗口推动线上办理更普及惠民。在区政务服务中心,传统窗口柜台被改造成开放式办理台,群众可与工作人员“肩并肩”办事,不仅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全流程操作,减少疑虑,还方便工作人员指导群众通过手机网上办事,工作人员教办一次,市民学会了,下次就不用再跑大厅了。
办事窗口也离群众越来越近。我区目前设置有1个综合性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税务、社保、医保、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管理、出入境管理、车辆管理、婚姻登记8类专业分中心,以及22个镇街政务服务中心。今年将实现全区社区(村)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政务服务窗口搬到企业门口,企业不出园区就能办事,还设置了24小时自助服务区以及“两区建设”、“跨区通办”和“承诺制改革代办”窗口等,全力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
数字跑腿让“服务找人”。利用“平平”帮办,形成用户政务服务精准画像,准确把握和预判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持续推动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的应用,使“数字化”提高审批服务便利度。
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最多跑一次”,昌平不断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其中很重要的“秘诀”,就是不断迭代升级。群众的需求在那里,我们的改变就在哪里。
从“你交材料我办事”,到“教办”“帮办”“主动办”,昌平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已经向主动问需于民、普及数字化办理流程、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等方向转变。但是,目前仍存在数字化办事端口不统一、疑难问题难解决等问题,反映“办不成事”窗口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个例个案,更要成为收集民情民意、反馈改革痛点的窗口,让“办不成事”的情况更少出现。
文/刘春儿 曹欣然 图/曹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