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回天地区”摘掉了“堵城”的帽子从“睡城”变成了如今的“创城”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近日“回天”再次传来好消息政府兑现承诺,117个项目如期开工!跟着平平一起去瞅瞅
早高峰,南下的车流依次驶入科星路隧道,下穿地铁13号线等多条轨道交通大动脉。这条隧道打通了林萃路断点,让回龙观东部居民进城不再绕道京藏高速,至少节省半小时。打通的是断点,畅通的是民心。“回天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8月实施以来,回龙观、天通苑超大社区治理的一个个“难点”“堵点”问题正在被化解。首轮计划收官之际,居民们由衷点赞“回天大变样”:家门口有好学校上、老人就近看病、上班族的通勤路更通畅、年轻人逛街不用进城……政府兑现承诺,教育、医疗、交通、商业等领域117个项目如期建设,托起回天百姓稳稳的幸福。
科星路隧道打通,林萃路北延通车极大方便了回龙观东部居民出行
兑现承诺117个项目全部如期开工
“我站在窗口亲眼见证了这930米是怎么打通的!”市民陈先生就住在科星路隧道旁的小区。三年来,楼下工地没日没夜的忙碌他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林萃路南起北五环路、北至回南北路,全长7.6公里,2006年就启动建设,大部分路段早已通车,唯独西三旗北路至黄平东路的930米“断”了十多年,东边的“观里人”上班进城不得不绕行西边的京藏高速。
问题卡在了五星啤酒厂。“930米的断点有400米都在厂区,涉及复杂的征拆。”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解释。2018年8月,“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特意“点名”林萃路,向百姓作出了2020年通车的庄严承诺。2020年6月底,林萃路北延如期通车让百姓看到了政府治理回天的决心。翻开“回天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民生项目还有一大串,都是瞄准多年顽疾精准下“药方”。
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自当解决群众最忧、最盼、最急的问题,实实在在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年计划’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下定决心为回天百姓解决多年来积攒下来的难题。”负责编制和落实计划的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直言,这份计划勇敢地把“老大难”问题列出来,倒逼全市上下加速破解。西二旗大街、北郊农场桥曾一堵就是半小时,伴随着陈家营东桥等重要堵点疏通,通勤速度已提高50%;
通过新建地下停车场、利用道路两侧空间和闲置小微地块等方式,回天地区新增停车位6400余个,停车难有所缓解;64处自备井完成改造,12万居民喝上了市政水;服务22万人的回龙观地区配网设施建成,电网接入负荷能力增强25%;……为了解决回天地区的这些“老大难”,“回天三年行动计划”专门设置了公共服务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三大攻坚工程。随着首轮计划收官,117个计划项目全部如期开工建设,其中62个项目已完成,全面兑现了社会承诺。
接地气儿瞄准百姓最关心领域补短板
1998年10月,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为代表的19个项目在北京房地产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拉开了本市经济适用住房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如今,回龙观与天通苑两大社区连起来占地面积达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80万。
但密集的居民楼之外,衣食住行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居民管这里叫“睡城”,透着无奈与期待。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短板,成为回天居民幸福感的“减分项”,更让不少家庭不得不“逃离”。既要“有学上”,还要“有好学校上”。“回天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当地建成17所幼儿园及学校,新增学位近7000个,还有15个项目正在建设;同时,引进清华附小、人大附中等优质资源,提升办学质量。
这三年,本市推动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等工程建设,投用天通苑西一区等15处社区村卫生站室,建成霍营等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百姓就近看病、省时省事儿。
回天的公园绿地面积达625公顷,较2017年翻了一番
开窗见绿,转角有绿,是大批回天居民感受到的身边变化。“过去明显感觉昌平的路、牌匾、甚至是花花草草都不如朝阳,现在我们昌平也美着呢!”家住在朝阳、昌平交界的孙女士说。如今,回天的公园绿地面积达625公顷,较2017年翻了一番。
一枝一叶总关情。“回天计划”的落地,正是北京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把民生实事落实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的生动实践。“回天的项目是‘以需定项’,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公共服务补短板。”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按照接续储备、滚动实施机制,市区联动推动回天多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堵点变通、环境变美、心气变顺,曾经的“睡城”焕发出新生机。
重塑家园居民感受家门口的幸福
周末,龙德广场“喜茶”奶茶店里,满是打扮时尚的年轻人。尽管前面已经排了几十单,依然引来源源不断的顾客扫码下单。这是喜茶在北五环外开设的第一家店,也是昌平首店。2018年,龙德广场启动了开业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提升。这次提升直接被写入“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市区商业部门主动上门问需,推动设施改造和品牌升级。喜茶正是这时候被引入的。“蹬一辆共享单车就过来了。先买杯喜茶,再直奔5层吃酸菜鱼、火锅,饭后逛各种潮牌店,一天眨眼工夫就过去了。”天通苑的年轻人发现,龙德广场的网红店越来越多了。这里的改变带动了整个商圈的提升,隔壁商场接连改造升级。
“过去这些年轻人逛街都奔西单、朝外,来回来去几十公里。”龙德广场招商总监王冠峰说,业态调整充分考虑了年轻人的需求,现在主力顾客年龄是二三十岁。即便是疫情之下,今年5月龙德的零售业绩仍超过2019年同期。
优化社区服务,办好群众身边的事
刚刚试营业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迎来北京人艺进场开演,也引来一批“戏剧粉”。除了有大剧院外,艺术中心的艺术活动区、儿童艺术馆、舞蹈中心、声乐中心、器乐中心、表演中心,都分时段对市民公益开放。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老社区正在变得更“聪明”。回天地区城市大脑已作为智慧城市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升级的典型实践:立水桥北路与太平庄中街路口,实时呈现交通态势数据以及信号优化对比数据;共享停车小程序实现共享车位数动态配置和预约。回天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第一份“回天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时,也是第二份计划开启之日,京城北部的超大社区正蜕变为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END
长按下方二维码
安装“北京昌平”掌上服务APP轻松畅享一站式本地服务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投稿联系QQ:2920063896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一看就是向上级汇报用的材料,这些东西和天通苑的人民有什么关系,反正我身边没有任何变化,一切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好容易湖边要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工程刚开了个头儿就不知原因的停工到现在啦。
竟然一个和天通苑都么关系,太过分了
相当赞
虽然天通苑的项目不多,还是希望有更多的项目。
天通苑也有变化,文化中心、太平庄郊野公园、温榆河湿地公园都变化比较大
回天地区迎来了新一轮行动计划。近日,《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
在7月21日举行的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李素芳透露,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紧扣“畅与舒”,强化承载能力,打造宜居之城,回天地区的路网密度将由每平方公里6.6公里提高到7公里,超过中心城区平均水平;同时还将增加9个轨道交通站点。
“回首三年成效,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完善‘回天有路’。”李素芳说,未来五年,将继续促进交通基础设施通达,大的骨架布局上,完成“一纵一横”“五通五畅”主干路网,加密次支路网,建设道路里程70公里以上,路网密度将由每平方公里6.6公里提高到7公里,超过中心城区平均水平。
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也将推动城市主干路与京藏高速、13号线等“上跨下穿”关键断点打通。
备受关注的轨道交通方面,本市也将推进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和17号线工程建设,做好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建设。两条地铁线路将增加新龙泽站、回龙观东大街站、天通苑站、天通苑东站等9个站点。建成之后,回天地区站点750米半径覆盖率将由28%提升到41%。
同时,新一轮计划坚持快慢有序、绿色出行,完善回龙观、朱辛庄等5处公交场站建设,建成自行车专用路东拓等项目,实现回天地区至北苑、望京慢行系统联通,新增停车位1.8万个。
会上,市交通委一级巡视员孙中阁介绍,北京将继续推进北清路、安立路“一横一纵”两条快速路提级改造工程,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拓宽路面、增设高架,提升道路承载能力,预计2024年完工。
今后5年,回天地区“一横一纵、五通五畅”的主干路网将更加完善。
“一横”即北清路,“一纵”即安立路,“一横一纵”两条快速路提级改造工程,将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拓宽路面、增设高架,提升道路承载能力。目前北清路已完成跨京张铁路节点桥梁施工,计划2024年完工;安立路目前考虑环评因素正在优化实施方案过程中,预计2024年完工。
“五通”为定泗路、中东路、回南北路、太平庄北街、太平庄中街5条东西向主干路,“五畅”为文华路、林萃路、建材城东侧路、北苑路北延、北苑东路5条南北向主干路。目前,林萃路、北苑路北延2项工程已建成通车,其余8项正在推进建设,预计将于2021年至2023年陆续建成通车。
立水桥西路下穿13号线涵洞没开工,中陈路改造拓宽没开工。你别告诉我说这俩没列入回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