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发家!昌平农民热火朝天“大生产”
新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全县进一步贯彻实施生产政策,全面开展大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1950年初,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指示,昌平县委发出《关于搞好1950年大生产工作指示》,将大生产作为全年的中心工作,号召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开展“生产发家”竞赛,并要求各党支部要加强对生产工作的领导,党员必须做到“广泛宣传生产政策,生产活动中不能落后于群众,积极参加劳动生产竞赛”。通过一系列的会议部署和广泛宣传,全县人民的生产热情和发展信心进一步高涨。到5月上旬,春耕、植棉、播种、锄麦等农事活动依季节按时完成,同时打井74眼,浇地2600多亩,新开稻田900亩,为1950年增产打下了基础。为保证生产目标的实现,县政府又提出多施肥、精耕细作、扩大水浇地面积、开荒地等增产措施。进一步广泛宣传生产发家,劳动致富,实行对积极生产增加的产量不增加负担(即农业税),反之不减少负担的奖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培训区、村干部和农民,把科学技术与农民的生产经验结合起来。由于措施得当,政策符合民意,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当年粮食亩产平均达到77.5公斤,虽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比1949年增产6.2%,财政总收入达到68.9万元。为大力发展农业,县政府确定了农业生产以发展为主的方针和以增产粮食、棉花为主的中心任务。为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县政府于8月30日又提出开展群众性的“比庄稼”活动,不仅比播种、比管理,而且比长势、比收获,并将其作为宣传爱国主义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有效形式。1952年,在继续实施增产措施的基础上,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增产竞赛运动和技术传授工作。在爱国增产红旗竞赛活动中,有250个村订立了竞赛协议书,其中有155个村、689个互助组相互间开展了挑战。通过竞赛评比和具体增产措施,1952年秋后,全县共涌现出92个丰产村,其中有37个村夺得丰产红旗,产量超过了常年的65%;涌现出659个丰产组、745个丰产户和148个劳动模范。如辛庄村(丰产村)1952年的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54%,该村刘永泉的互助组粮食产量是原计划的2.3倍。据统计,至1952年10月底,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738万公斤,超过原计划的17%。全县财政总收入也逐年大幅增加,当年实现123.8亿元,比1950年的68.9亿元增长79.7%。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昌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广大农村日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为新生的昌平人民政权以及即将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生产发家!昌平农民热火朝天“大生产”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