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乡师中的共产党员
昌平县立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昌平乡师,成立于1929年,是昌平近代史上第一所培养小学师资的专业学校,也是当时昌平县的最高学府。1933年,中共党员张世辉从北平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于昌平乡师后,就在这里从事教学工作,矢志投身于革命历程。他利用教师身份,编写革命讲义《史的由来》,传播红色思想,组织师生开展“反克扣”、抵制“甄别考试”等活动,从而拉开了昌平学生运动的序幕。昌平乡师学生张万清、康纪元、刘北海、马福生、雷振普等,也是从这里开始接受启蒙思想,投身革命工作,并最终发展成为共产党员的。昌平乡师由此成为昌平早期共产党员的孕育地之一,是昌平革命史上的重要舞台之一。
昌平学生运动的发起,正值日本处心积虑攫取平津,加速侵略华北步伐之时。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斗争内容。1933年5月31日,日军迫使南京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其中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以西以南地区”,昌平以东沦为非武装区。1935年11月24日,大汉奸殷汝耕在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后改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昌平等22个县划归其管辖。此后,共产党员张世辉愤然辞去昌平乡师教职,回到农村;并与共产党员康纪元和张万清等人到小汤山办起了新文字书店,书刊来源主要是清华大学。他们以书店为掩护,联络昌平县进步知识分子,传播共产党的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在附近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张世辉和他的学生马景鑫(后改名为马志,大汤山村人,参加革命后被土匪杀害),串联了大汤山村的8名贫苦农民,以学练武术为名,成立团体,订立盟约,联合贫苦农民抗捐抗税,同地主老财、反动官府进行斗争。昌平乡师的革命活动,是昌平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页。
昌平乡师中的共产党员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