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西山老百姓,危难时刻倾尽所有
1937年9月,盘据北平的日本侵略军在黑山扈战斗中惨败后,把国民抗日军看成了心腹之患,于是开始策划实行“秋季合围扫荡”。眼看平郊地里的庄稼陆续收割,国民抗日军逐渐失去了在平原地区进行活动的天然屏障,在得到“秋季合围扫荡”这个重要情报后,他们马上开始做由平郊向昌平西山地区转移的准备工作。当时,国民抗日军部队已经扩大到3000多人,活动地区主要在昌平县南口以南,流村、阳坊、前后白虎涧和现属海淀区的前后沙涧、北安河、温泉、清河一带。北平西山国民抗日军活动地区图1937年10月3日,日军的“秋季合围扫荡”开始了,先以飞机轮番轰炸妙峰山地区,接着出动近万名步兵,在飞机坦克和骑兵的配合下,进行拉网式的“扫荡”。国民抗日军见情况不妙,部队领导当即命令各总队迅速向西山地区转移。部队进入昌平西山以后,三个总队回旋在漆园、瓦窑、高崖口、马刨泉、老峪沟、禾子涧、长峪城以及大村、镇边城等村庄。由于国民抗日军进山之前,给各村捎了信,打了招呼,所以国民抗日军进驻昌平西山时,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国民抗日军进驻昌平西山地区以后,纪律严明,买卖公平,以礼待人,态度和蔼,深受当地群众爱戴。他们向群众宣传“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抗日救国”,群众抗日爱国热情更加高涨,纷纷踊跃参军。据不完全统计,仅白羊城、照甲台、柏峪口、漆园、瓦窑、大水峪、王峪等11个村子就有45人参加了国民抗日军。连瓦窑村大庙的和尚郑福子也脱下袈裟,穿上军装,拿起武器,走上了抗日的战场,然而,也有不少昌平西山人民的子弟壮烈地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抗日战争时期平西地区昌平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会合影(1983年5月拍)当时,昌平西山的老百姓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筹集粮食,哪怕是老百姓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全力保证国民抗日军3000多人的给养。就这样,国民抗日军在日军大规模合围“扫荡”下,才得以在山区站稳脚根,进行休整,为以后西上阜平,改编为八路军创造了条件。
昌平西山老百姓,危难时刻倾尽所有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