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有一个昼伏夜出的“老羊倌”
1940年5月,中共昌延县委成立。党的组织及党员队伍有了不断壮大的基础和需要。于是当年秋天,昌延县委宣传部长王毅带着“巩固和发展党组织,成立小型武装”的任务,从十三陵地区来到了昌平东北部的大羊山地区着手开辟工作。△位于延庆区大庄科乡霹破石村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王毅的策略是“昼伏夜出”:白天住在山上,晚上到村里发动群众;并且由百合村的一位14岁少年为他担当通讯员,两人一同外出行动。王毅和少年通讯员每次外出行动时都会进行“伪装”:手里拿着镰刀、绳子或粪筐,打扮成割柴或捡粪的老乡;有时,手里还会拿着一块小石头,用途是遇到情况时可以扔出去报信。
△帮老乡背柴的八路军小战士就这样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当地百姓多多少少也察觉到了王毅的身份。王毅当年的形象是:冬天戴顶毡帽,夏天戴顶破草帽,披一件旧蓝布褂,说话和蔼,留给群众们的印象很好,于是大家都亲热地称呼他“大老王”或“老羊倌”。王毅的不懈工作,在不久后收获了成果:1940年秋后,在木厂村先后介绍4人加入党组织;1940年秋末冬初,在王家峪发展了4名党员;1941年春,在木厂村、五道河、上寺村各发展1人入党……于是,从1940年春到1941年冬,党支部就像星星之火一样,以燎原之势在昌平大地上蔓延开来,庆陵、太平庄、狼儿峪、韩台、菩萨鹿等村都相继建立了党支部……到1941年底,在昌延县的中心区、十三陵地区以及延庆南山、延庆川一带,农村党员发展到了800多人,党支部发展到了59个;到1942年底,昌延县委下辖11个区委和1个工委。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党员数量的逐步增加,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提到了日程上来。
△伏案工作的王毅为此,早在1940年底,王毅就在木厂村村民孙宝旺家办起了不定期的油印刊物《昌延导报》。王毅亲自刻写蜡纸,孙宝旺和其他村民协助油印,再由村中几位积极分子负责秘密散发。这份昌延县委办的第一张小报,前后编印了四十多期。上面除了转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外,还自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抗日故事、歌谣及宣传日军必败方面的文章。“乔装打扮,发动群众;自主办刊,建设思想”,王毅凭借着过人的胆识、毅力和学识,协助党在平北地区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资料来源:《昌平革命史》及网络
山里有一个昼伏夜出的“老羊倌”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