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 关注:134 内容:1023

    天南街道“最美中国节”——中秋节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政务公开
    • 天通苑长
      VIP1
      靓号:6666666

        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这一天中国人会抬起头凝视天空中的满月,会吃着香甜的月饼,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在中国人的心中,中秋这个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组成的。
      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以及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团圆。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寄托给满月的愿望,还是中秋夜各种有趣的风俗,最终都在家人的笑脸中凝成永恒的快乐。
      天南街道“最美中国节”——中秋节

      下载附件 

        【中秋节的来历及演变】
        “中秋”一词早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实际,纵观华夏诸多传统佳节,或早或晚,多由节令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人们总抱怨传统节日萎缩无趣,是否想到这句诗所蕴涵的简单道理惟有诉求华夏文明精神信仰的本源,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真正为脱水的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
      华夏传统历法中,将每一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仲秋处秋季之中,跨越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时段,所以,秋分的祭月之俗为仲秋的望日——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预设了时间条件。
        祭月之礼如何产生了中秋之俗?一般的说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满月,有时甚至可能无月,祭月无月自然大煞风景,所以后来逐渐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尽准确。
        如前所说,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并以示悌。祭如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节并非一回事。
        汉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以有之。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周礼是因俗制礼,天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由此,天子的礼月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仰合法性,礼月才能成为巩固统治政权的有效的政治仪式和文化制度。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游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汉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礼仪和风俗的演变在诸多领域皆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隋唐时代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这就是夏历八月十五。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夏历八月十五成为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是由于那一天恰好“满月”造成的“巧合”。华夏先民需要一个满月日来行仲秋祭月和游赏,这一任务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亮身上——谁让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呢。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圆、格外亮,是因为它“沾”了神圣的华夏祭月日——秋分的“光”。这一点,和“清明”节气沾了盛大的寒食节、上巳节的光而摇身变成“清明节”异曲同工。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只知中秋而不知秋分,只知清明而不知上巳与寒食。本源被忘记了,真正的神圣和盛大也被忘记了,单薄的清明和中秋割断了与其节日母体的联系,逐渐变得虚弱和空洞。
        有论者认为,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昊天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从北宋末开始,中秋的节义有了更不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祭月之节”“月神之节”“团圆之日”。
      天南街道“最美中国节”——中秋节

      下载附件 

        【中秋史话】
        据考,在《周礼》中就已经出现了中秋这个词。但当时的中秋并没有节日的含义。古人将八月称为仲秋,古人有在仲秋望日满月夜祭月的风俗,并渐渐演化成今天的中秋节。
          中秋真正成为节日则是唐宋以后的事了,至南宋之后,中秋演变成一个团圆的节日,并渐渐成了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天南街道“最美中国节”——中秋节

      下载附件 

        【中秋团圆文化的潜力】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固守数千年家庭团圆的“血脉之恋”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那一月“铜臭”,镶嵌在商家的钱袋与官宦的私囊之上。在市场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是在将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场危机之时,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焦虑和忧伤。我们应该以东方文化对“血脉团圆”普遍认同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和市场能力,锻造出普世价值的团圆文化,形成具有现代市场活力的华夏“中秋团圆文化”。
      天南街道“最美中国节”——中秋节

      下载附件 

        “中秋团圆”是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中国早期文化源于人们对太阳的阳刚与月亮的阴柔的想象,后羿射去暴烈的九日后,人们对太阳刚烈的崇拜渐渐地被月亮的阴柔所折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平衡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世界第一文化图腾,它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
        月亮中国人向往之地,她生来就对中国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嫦娥服下的不死药登月后引发的月下相思、中秋团圆,左右了中国文人思维和文化的走向,吴刚砍伐的月桂树“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给中国哲理暗示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支配着华夏民族生产与生活,还给民族注入了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宁静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谐的追求。
      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暮夕月”,每逢中秋夜,国家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国文化对月亮的崇拜,直接体现在农耕时代依据月亮的圆缺制定的“中国农历”。中国历法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中心位置,显示出人是天地和谐的主题。
        中秋时节,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企盼团圆的习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
        月的团圆而唤起的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如果你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天南街道“最美中国节”——中秋节

      下载附件 

        “团圆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胎记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断孕育了中国哲学对生命不息的精神追求。月亮的柔和与宁静,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但却为中国文化提供了含蓄、清逸、淡远、宁静的艺术境界,塑造出中国人性格和感情上的阴柔。儒家文化的温﹑良﹑恭﹑俭﹑让实际上就是民族内向性格的表象,它在用含而不露﹑温文尔雅去塑造君子的理想人格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月亮盈缺循环的超稳定因子,也成为中华民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思想症结。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现在各种民族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和吸纳。我们盘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脱离这个前提,我们在强力吸纳现代 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还要推介和输出自己民族独有的、具有人类共享意义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理念,已将人性中最具本源意义上的血缘相亲,深深地浸透于中秋月圆之时,血缘团圆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胎记”,也是对人类本性文化的贡献,它将有力地促进人类和谐与进步。
        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典礼和仪式,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延绵不断,流淌出民族独具的、宁静致远的精神气质,虽然它没有太多的惊人之举,但它却深深嵌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唐代大诗人李白通过月亮抒发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的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以及众多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吟唱,为“中国月亮”赋予厚重、幽远的文化内涵,它能让中国人感慨千年,至今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穿透力,恰恰印证了血脉相思的人类普遍认同,预示着“团圆文化”将由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预设。

      天南街道“最美中国节”——中秋节

      下载附件 

        在民间营造“中秋望月,阖家团圆”血缘的祥和文化。在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的、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当务之急是营造家庭团圆的法定的节日环境;在民间营造“中秋望月,阖家团圆”血缘的祥和文化; 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和市场运作的手段,创造出满足人们血亲相思的产品和象征团圆的特色服务,孕育出强大的团圆经济载体,唤醒民众对血缘相亲的自觉意识。
        在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塑造“中秋赛月,民族团结”和谐文化。有人论证现代工业文明是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大敌,但韩国现代化程度比我们高得多,可是人家的端午龙舟赛搞出世界水平,引起世界关注。香港和澳门原来是西方的殖民地,也比内地“现代化”、西化得多、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重视的程度非我们能比。在香港、澳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大传统节日,被规定为法定假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立足于开放的市场文化的基础上,在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塑造“中秋赛月,民族团结”和谐文化,使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显示出足够的市场活力。
        国家每年中秋举办以“中秋庆月,国家统一”为题材的“华夏团圆大典”,彰显华夏民族繁荣,国家昌盛之声威。无数海外游子每当中秋月圆却不能与亲人团圆时,吟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会遥看那荒凉大漠的上空,高悬的一轮温情脉脉明月,呼喊出千里之外壮美豪迈的激情,把对亲人思念都寄托给那如水温柔的月光。“月是故乡明”是母体文化对血缘游子的自然引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祥和像一个巨大的团圆磁场,温暖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呼唤华夏的团圆与回归。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我们只有站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把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传承活力的文化精髓,根植于市场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创新儒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还要发挥文人墨客的自有创作热情,以艺术的手法不断赋予“中秋望月”时代内涵,帮助人们找回“中秋望月”现代感觉。我们也只有把传统节日仪式与民族文化、市场文化、国际文化的传播方式接轨,才能在市场文化的平台上,培育出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具有强大市场辐射能力、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 “中华团圆文化”。
      天南街道“最美中国节”——中秋节

      下载附件 

      来源:中国网
      天南街道“最美中国节”——中秋节

      下载附件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模式切换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