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好的了。”张晓明整了整被揪乱的外套。
在“天通苑超级邻声”(以下简称“超邻”)现场,几位居民正冲张晓明大吼,一位老者因迟到被取消参赛资格,他的亲属们反复质问:“我们怎么迟到了?”争执中,张晓明几次被揪扯。
最终,老者如愿登台,但他的亲属们仍愤愤不平。
“2007年,有个居委会对裁判打分不满,这次大赛,他们社区没一个人报名。”张晓明苦笑着,“你想想,两年了,还记仇呢!”
从2005年年底到现在,“超邻”已举办了3届,遭遇过太多的挫折,好在,它坚持了下来。只是,带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为照顾投资商的情绪,本届“超级邻声”被算成“第一届”。在大赛现场,赞助商还摆了个摊,兜售电信产品。
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过去两年,为拉到赞助,张晓明用尽了所有的人际关系。终于,赞助商答应报销场地费,加上政府的一点拨款,“超邻”得以延续。
看着老者在台上激情演唱,张晓明对记者说:“可别提政府拨款这事——毕竟,这是非常规做法。”
“超邻”,社区文化的一个读本
“超邻”的诞生很偶然,刚入住天通苑时,喜欢音乐的张晓明常去亚运村K歌,时间长了,觉得没意思,总是同一帮人,都不会什么新歌。闲聊中,张晓明才知道,音响的价格并不贵。
“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搞呢?”那时的张晓明刚辞了工作,比较清闲,此前他是修笔记本电脑的工程师,笔记本越来越便宜,他的手艺也越来越不值钱。恰好,天通苑一家即将开业的小吃城为争人气,给了3000元赞助,还提供场地,就这样,“超邻”诞生了。
到第二届时,共搞了6场比赛,270多人报名,决赛时观众近500人,政府为此投了1万元,占全部活动经费的三分之二,但对外秘而不宣。而当届冠名企业才投了5000元。
以后两年,张晓明踏上了漫漫“找钱路”,在政府的帮助下,2008年确定了赞助商,但受突发的汶川地震的影响打乱了计划,“半年后再找赞助商,人家就不理了。”
以后,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等等原因使“超邻”一次次延期。让张晓明郁闷的是,在政府的干预下,物业本已答应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但就在“超邻”开赛前两天,物业突然宣布必须收费——镇政府无可奈何,毕竟不能强制。但政府用另外的方式给物业施了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们宣布“物业是免费提供活动场所的”,言外之意:物业自己看着办吧!
“也许,物业会把租金退回来吧,反正现在没人提这个茬。”张晓明谈到政府的支持时,用了“开明”这个词。
钱,尴尬的悖论
“太难了,确实太难了。”回想“超邻”的历程,张晓明表示,对于民间活动来说,“最难的就是找钱。”
“在北京,每年拨给居委会的文化建设经费是7万至8万元,有的能到10万元,天通苑地区有14个居委会,朋友都说,你只要把天通苑这边玩好了,就足够了。”但事实上,“超邻”没从居委会拿到过一分钱。
“你看看,在今天居委会组织的文化活动中,有多少是年轻人能参与的?”张晓明说,他的意思是,既然居委会组织的群众活动大多形式呆板,无非是书画、诗歌、棋牌等,只能覆盖老年人和儿童,“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青年的文化生活,居委会长期漠视。”
尴尬的是,虽然上级政府支持“超邻”,但无法明令街道拿钱,否则,“超邻”就面临一个定位问题:究竟是民间活动,还是政府活动?如果是后者,就要立项、审批、核算、管理等,即使被批准,被重新定位为政府举办的“超邻”,还能得到群众欢迎吗?另外,能找到合适的操作人才吗?是否会变成新的歌咏比赛?这都是未知数。
最终,政府采取了折中方案:表面上,“不冠名、不出面、不支持”,但在私下,政府为“超邻”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协助解决场地问题。
“折中”,则免不了这样的尴尬:“一旦换了领导,又将如何?”张晓明不愿去设想。
居委会为何不支持?
“我倒想支持,可我怎么支持啊?”龙腾苑5区居委会主任田庆说。
由于天通苑小区居委会相关人员不愿接受采访,记者只好辗转找到回龙观地区的一个居委会——龙腾苑5区居委会,该居委会在居民楼的一个单元中,只是门口挂了几块铜牌。即使路熟的黑车司机,也从没发现过它。
“每年8万元的文化建设经费确实有,但报销制度太严,只能买点运动器械等。”田庆扬着手中的打印纸,那是社区合唱团小组用的曲谱,他问:“你来告诉我,这到底应该算办公经费还是文化活动经费?”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都是没法报销的。表面上,文化建设经费并不少,但想花到文化活动上,非常难。
田庆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社区组织义务安全员巡逻,那么热的天,居委会连瓶矿泉水也没法报销。“各级单位都有补贴,为什么社区就没有?”当居委会主任,每月政府补贴不足千元,60岁的田庆表示,这是他一生中最累的时光。
记者发现居委会不大的屋中挤着20多位老人,参加朗诵班等小组活动,按北京市规定,居委会不应少于300平方米,但是该居委会还不够规定面积的50%。“这个,你应该直接写进去。”田庆建议道。
年轻化是方向吗?
“为什么居委会不支持年轻人的文化活动?因为都是退休人员在管理。”张晓明表示,“代沟”是导致社区文化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不是所有居委会都不支持年轻人的活动,张晓明的一个朋友到某社区教吉他,社区每次给2000元支票,但其中1000元要以现金形式返还。张晓明说:“这算什么事啊!”
那么,居委会年轻化是方向吗?田庆所在的龙腾苑5区居委会也来过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但“干不了活”,比如婆媳吵架,大学生一点办法也没有,而田庆去了,立刻就不吵了,“年轻人没有足够的威信,能做好居委会工作吗?”
对此,当选“北京十大志愿者”之一的楼必成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婆媳吵架这种事,该居委会管吗?”传统的居委会无所不能,所以大家遇到什么事都找居委会,当社区存在大包大揽者的时候,那么,“自组织”的生存空间必然被限制。
“在现阶段,居委会仍然是需要的,从绝对控制,到向‘自组织’过渡,需要一个阶段。”楼必成说。
走在龙腾苑5区干净的道路上,田庆有点得意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社区700多户,你看路上连一处狗屎都看不到,在这里,大家非常‘自觉’,即使宠物在路上拉了粪便,他们一看到我,也会立刻变得不好意思,马上清理干净。”在不长的采访过程中,田主任两次重复了他上面的话。
“我当然希望得到街道更多的支持,但我到哪儿去找他们啊?”张晓明说。今年的“超邻”有更多场次的活动,在戏剧专场中,有人告诉张晓明,街道社区文化负责人×主任到现场来了。活动结束后,就在记者身边,×主任握住张晓明的手,寒暄了10分钟并多次赞扬活动办得好之后,×主任突然发出了一声惊叫,对张晓明说:“咦?你不是王军啊?”直到这时,张晓明才知道,×主任认错了人,他甚至连“超邻”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
晨报记者 陈辉
本来想去参加来着,但,不是这个事就是那个事,以致没有去成.特佩服他,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得是坚持.有时在想,是不是应设义工制,用义工来代替现时居委会的一些功能呢?
QUOTE:以下是引用海豚猪猪在2009-11-30 7:30:00的发言:
“这算好的了。”张晓明整了整被揪乱的外套。
在“天通苑超级邻声”(以下简称“超邻”)现场,几位居民正冲张晓明大吼,一位老者因迟到被取消参赛资格,他的亲属们反复质问:“我们怎么迟到了?”争执中,张晓明几次被揪扯。
最终,老者如愿登台,但他的亲属们仍愤愤不平。
“2007年,有个居委会对裁判打分不满,这次大赛,他们社区没一个人报名。”张晓明苦笑着,“你想想,两年了,还记仇呢!”
从2005年年底到现在,“超邻”已举办了3届,遭遇过太多的挫折,好在,它坚持了下来。只是,带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为照顾投资商的情绪,本届“超级邻声”被算成“第一届”。在大赛现场,赞助商还摆了个摊,兜售电信产品。
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过去两年,为拉到赞助,张晓明用尽了所有的人际关系。终于,赞助商答应报销场地费,加上政府的一点拨款,“超邻”得以延续。
看着老者在台上激情演唱,张晓明对记者说:“可别提政府拨款这事——毕竟,这是非常规做法。”
“超邻”,社区文化的一个读本
“超邻”的诞生很偶然,刚入住天通苑时,喜欢音乐的张晓明常去亚运村K歌,时间长了,觉得没意思,总是同一帮人,都不会什么新歌。闲聊中,张晓明才知道,音响的价格并不贵。
“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搞呢?”那时的张晓明刚辞了工作,比较清闲,此前他是修笔记本电脑的工程师,笔记本越来越便宜,他的手艺也越来越不值钱。恰好,天通苑一家即将开业的小吃城为争人气,给了3000元赞助,还提供场地,就这样,“超邻”诞生了。
到第二届时,共搞了6场比赛,270多人报名,决赛时观众近500人,政府为此投了1万元,占全部活动经费的三分之二,但对外秘而不宣。而当届冠名企业才投了5000元。
以后两年,张晓明踏上了漫漫“找钱路”,在政府的帮助下,2008年确定了赞助商,但受突发的汶川地震的影响打乱了计划,“半年后再找赞助商,人家就不理了。”
以后,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等等原因使“超邻”一次次延期。让张晓明郁闷的是,在政府的干预下,物业本已答应免费提供活动场所,但就在“超邻”开赛前两天,物业突然宣布必须收费——镇政府无可奈何,毕竟不能强制。但政府用另外的方式给物业施了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们宣布“物业是免费提供活动场所的”,言外之意:物业自己看着办吧!
“也许,物业会把租金退回来吧,反正现在没人提这个茬。”张晓明谈到政府的支持时,用了“开明”这个词。
钱,尴尬的悖论
“太难了,确实太难了。”回想“超邻”的历程,张晓明表示,对于民间活动来说,“最难的就是找钱。”
“在北京,每年拨给居委会的文化建设经费是7万至8万元,有的能到10万元,天通苑地区有14个居委会,朋友都说,你只要把天通苑这边玩好了,就足够了。”但事实上,“超邻”没从居委会拿到过一分钱。
“你看看,在今天居委会组织的文化活动中,有多少是年轻人能参与的?”张晓明说,他的意思是,既然居委会组织的群众活动大多形式呆板,无非是书画、诗歌、棋牌等,只能覆盖老年人和儿童,“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青年的文化生活,居委会长期漠视。”
尴尬的是,虽然上级政府支持“超邻”,但无法明令街道拿钱,否则,“超邻”就面临一个定位问题:究竟是民间活动,还是政府活动?如果是后者,就要立项、审批、核算、管理等,即使被批准,被重新定位为政府举办的“超邻”,还能得到群众欢迎吗?另外,能找到合适的操作人才吗?是否会变成新的歌咏比赛?这都是未知数。
最终,政府采取了折中方案:表面上,“不冠名、不出面、不支持”,但在私下,政府为“超邻”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协助解决场地问题。
“折中”,则免不了这样的尴尬:“一旦换了领导,又将如何?”张晓明不愿去设想。
居委会为何不支持?
“我倒想支持,可我怎么支持啊?”龙腾苑5区居委会主任田庆说。
由于天通苑小区居委会相关人员不愿接受采访,记者只好辗转找到回龙观地区的一个居委会——龙腾苑5区居委会,该居委会在居民楼的一个单元中,只是门口挂了几块铜牌。即使路熟的黑车司机,也从没发现过它。
“每年8万元的文化建设经费确实有,但报销制度太严,只能买点运动器械等。”田庆扬着手中的打印纸,那是社区合唱团小组用的曲谱,他问:“你来告诉我,这到底应该算办公经费还是文化活动经费?”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都是没法报销的。表面上,文化建设经费并不少,但想花到文化活动上,非常难。
田庆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社区组织义务安全员巡逻,那么热的天,居委会连瓶矿泉水也没法报销。“各级单位都有补贴,为什么社区就没有?”当居委会主任,每月政府补贴不足千元,60岁的田庆表示,这是他一生中最累的时光。
记者发现居委会不大的屋中挤着20多位老人,参加朗诵班等小组活动,按北京市规定,居委会不应少于300平方米,但是该居委会还不够规定面积的50%。“这个,你应该直接写进去。”田庆建议道。
年轻化是方向吗?
“为什么居委会不支持年轻人的文化活动?因为都是退休人员在管理。”张晓明表示,“代沟”是导致社区文化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不是所有居委会都不支持年轻人的活动,张晓明的一个朋友到某社区教吉他,社区每次给2000元支票,但其中1000元要以现金形式返还。张晓明说:“这算什么事啊!”
那么,居委会年轻化是方向吗?田庆所在的龙腾苑5区居委会也来过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但“干不了活”,比如婆媳吵架,大学生一点办法也没有,而田庆去了,立刻就不吵了,“年轻人没有足够的威信,能做好居委会工作吗?”
对此,当选“北京十大志愿者”之一的楼必成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婆媳吵架这种事,该居委会管吗?”传统的居委会无所不能,所以大家遇到什么事都找居委会,当社区存在大包大揽者的时候,那么,“自组织”的生存空间必然被限制。
“在现阶段,居委会仍然是需要的,从绝对控制,到向‘自组织’过渡,需要一个阶段。”楼必成说。
走在龙腾苑5区干净的道路上,田庆有点得意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社区700多户,你看路上连一处狗屎都看不到,在这里,大家非常‘自觉’,即使宠物在路上拉了粪便,他们一看到我,也会立刻变得不好意思,马上清理干净。”在不长的采访过程中,田主任两次重复了他上面的话。
“我当然希望得到街道更多的支持,但我到哪儿去找他们啊?”张晓明说。今年的“超邻”有更多场次的活动,在戏剧专场中,有人告诉张晓明,街道社区文化负责人×主任到现场来了。活动结束后,就在记者身边,×主任握住张晓明的手,寒暄了10分钟并多次赞扬活动办得好之后,×主任突然发出了一声惊叫,对张晓明说:“咦?你不是王军啊?”直到这时,张晓明才知道,×主任认错了人,他甚至连“超邻”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
晨报记者 陈辉
QUOTE:以下是引用安安妈在2009-11-30 8:09:00的发言:
本来想去参加来着,但,不是这个事就是那个事,以致没有去成.特佩服他,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得是坚持.有时在想,是不是应设义工制,用义工来代替现时居委会的一些功能呢?
无助的时候真的要疯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9:25:14编辑过]会越来越好的,加油吧
支持列侬 支持海豚 支持陈辉!!!:)
这帖子怎么转这来了
这帖子怎么转这来了 ?
因为老雷的帖子?
是张老列要求的?